肝素应用于临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,目前仍然是很有效的抗凝药物,在冠状动脉、外周动脉介入治疗、肺栓塞及心肺分流术中被广泛应用。
然而部分患者在应用规定量肝素后,达不到预期抗凝水平,即出现肝素抵抗现象,影响治疗效果。
近期就遇到了一例“肝素抵抗”,落入其“陷阱”,做困兽之挣扎,幸而及时发觉,得以挣脱。
42岁男性,左下肢突发疼痛、发凉5天,5天来疼痛渐加重,夜不能寐。彩超发现左下肢动脉血栓来我院就诊。查体左下肢苍白,足部发绀,感觉及运动功能减退。
既往“肾病综合征”11年,长期口服“泼尼松”治疗。
心电图正常,心脏及大血管彩超也未见异常。下肢CTA提示腘动脉以远血栓。
诊断左下肢急性动脉血栓(IIb级),肢体面临坏死,于是给予紧急置管溶栓。
置管后予肝素2支/天,尿激酶原3支/天溶栓。
次日凌晨,左下肢缺血加重,足部感觉及运动均丧失,急诊造影发现溶栓导管及鞘周大量血栓形成。考虑抗凝强度相对不足致导管相关性血栓。
予吸栓处理,血管恢复通畅,但仍残余少量血栓,留置鞘管,继续强化抗凝(肝素4支)溶栓。
可令人沮丧的是鞘周又一次形成血栓。
口服利伐沙班20mg,3小时后切开快速取栓恢复血流,穿刺造影血管形态满意,血栓消失。
术后改为利伐沙班15mg bid抗凝,缺血症状渐渐缓解。
为什么反复形成血栓?
为什么肝素不起作用?
高凝状态,肝素抵抗!
高凝状态是由于肾病综合征导致凝血因子的紊乱,抗凝物(抗凝血酶)减少,促凝物(凝血因子8,纤维蛋白原)增多。另外激素和利尿剂的应用又会导致血液浓缩、血液粘稠。
肝素抵抗是由多重原因引起的一种特殊病理状态,即使在使用了足够剂量的肝素情况下,仍未能达到指定的抗凝水平。
肝素只有同抗凝血酶结合,加速抗凝血酶与凝血酶或抗凝血酶与凝血因子Xa之间的相互作用,抑制血栓形成的活性,才能达到相应的抗凝的效果。
如果抗凝血酶(以前称为抗凝血酶III)缺乏,肝素的抗凝效果就将大打折扣,形成肝素抵抗。
肾病综合征时,大量白蛋白经尿液漏出,而抗凝血酶和白蛋白的分子量相近,通过类似的途径经肾脏排出,因此血液的白蛋白含量同抗凝血酶呈正相关,通过白蛋白的含量可以反映抗凝血酶的水平。
此例病人入院时白蛋白14.9g/L,根据以上原理,抗凝血酶必然缺乏,从而导致肝素抵抗。
此外还有其他机制导致肝素抵抗:
凝血因子水平升高
VIII 因子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加会缩短 aPTT,并且需要增加普通肝素的剂量以达到目标 aPTT,这表明产生肝素耐药。
非特异性结合
带负电荷的肝素分子与许多蛋白质结合,包括血小板因子 4、富含组氨酸的糖蛋白、脂蛋白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、因子 VIII 和纤维蛋白原,以及单核细胞、内皮细胞、生长因子等。
血小板相互作用
肝素可与血小板结合,在血小板输注后短暂降低血小板计数。应用普通肝素也可以激活血小板并释放血小板因子4,这是一种已知的肝素结合蛋白。它还可以引起抗体形成和血小板减少,这本身就是肝素耐药性的一个已知解释。
出现肝素抵抗时该怎么做:
如果担心肝素抵抗,那么抗Xa因子可用于测量抗凝水平,调整肝素用量。
抗凝血酶水平低可能导致肝素抵抗,可通过补充抗凝血酶来提高肝素敏感性。
更换抗凝药物,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和比伐卢定,或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等。
在日常工作中,我们要提高警惕,鉴别高危人群,尽快发现肝素抵抗,特别是存在高凝状态时,以便及时做出调整,避免更严重的血栓事件发生。